宝鸡,古称“陈仓”,又称“雍州”,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至今已有1267年的历史,地处秦岭北麓,位于关中平原西部,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穿城而过,城市山环水绕,四季皆可游、无处不美景,先后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十佳最干净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宝鸡有80多年的工业底蕴,涵盖35个工业门类,钛及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持续领先,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强势崛起。
宝鸡市钛及钛合金产业基础雄厚,经过60多年发展,形成了“海绵钛—钛铸锭—钛锻造轧制—钛及钛合金加工材—钛深加工产品”的完整产业链。从“神舟”飞天、“嫦娥”登月到“奋斗者”探海,从餐具、羽毛球拍到人工关节、接骨螺钉,无论是“大国重器”还是日常用品都有宝鸡钛的身影,宝鸡钛及钛合金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雄居全球首位,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规模驱动:产业新优势释放强劲效能
宝鸡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在陕西省领先、稳居西部前列、迈进全国第一方阵,由宝鸡市牵头申报的“宝汉天工业母机”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西部唯一、全国3个工业母机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连续3年跻身国家级制造业百强市,排名第84位,位居西北前三、西部前十,彰显了陕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地位。
2024年,宝鸡市钛及钛合金产业链钛材产量约7.5万吨,规模以上钛企达185户,总产值约560亿元,同比增长10%左右。2024年,宝鸡市高新技术企业达236户,其中,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5户;47项新产品开发项目被列入陕西省重点开发项目,宝钛集团投资5000万元的镍新材料创新中心筹建启动,宝钛集团钛资源循环利用暨熔铸扩能项目等28个补链延链强链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国钛金属等17个新增产能项目投产达效,新增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钛企业31户,DCMM贯标企业7户,其中,两化融合占宝鸡市新增数量的31%。
创新领航:技术突破铸就核心竞争力
宝鸡市始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起“平台支撑、产学研协同、全链赋能”的钛产业创新生态,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突破,为钛产业升级注入澎湃活力。
宝鸡高新区集聚了一批国内顶尖的钛产业创新平台,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完整创新链条,现已建成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国家级研发平台、鑫诺金属材料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7个省级重点创新平台和宝钛、国核锆业2个院士工作站。另外,宝鸡市政府牵头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牵头推动组建了钛行业领域顶尖研发机构——西北有色金属宝鸡创新研究院,组建运行了陕西钛谷集团,在宝鸡职业学院设立了钛产业学院,建成投用了国家钛材检测检验中心、钛谷钛材检测检验等一批钛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宝鸡市通过“研发链+成果转化链+供应链+金融链”的协同发力,持续聚焦钛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依托创新平台研发的高性能钛合金材料,为宝鸡钛产业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提供不竭动力。
集群协同:构建产业链共生共赢生态
近年来,宝鸡市围绕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先后规划建设了科技新城钛及新材料产业园和钛及新材料产业园清庵堡园区。采取市场化定制、规模化经营模式,做大做强产业园区,不仅将现有区内钛企业搬迁入园,还将招引更多的国内钛下游企业聚集发展。此外,正在建设的10万平方米宝鸡创新港,已经建成投用的7.5万平方米高新科技创新中心,还有在西安设立的2500平方米秦创原飞地孵化器,可满足钛企业创新研发及总部办公,从“企业孵化、成果转化、研发生产”多方面共同承载钛企业突破发展。
服务升温:全周期护航赋能产业腾飞
宝鸡市始终坚持“企业至上、企业家至上”,组建涵盖政府、龙头企业、行业机构和专家的工作专班,建立了领导包抓、服务专员等工作机制,实行“链长制+专班制”双轮驱动模式,由主要领导挂帅,统筹产业链规划、政策制定、要素保障等核心环节。对企业反映的各种困难问题和需求,做到受理不过夜,解决不过月,把“有求必应、接诉即办,高效快捷、热情周到”作为服务企业的宗旨。围绕优化发展环境,推行“拿地即开工”“容缺受理”“周末延时服务”“标准地”等各项改革。优化联企帮扶、产业链包抓机制,加强“亩均效益”政策引导,全方位支持企业发展壮大,让企业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共同做强企业,做大产业。
未来,宝鸡市将以更主动的担当、更精准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全力支持钛企业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共同书写“中国钛谷”的崭新篇章。